記者謝禮仲/台北報導‧攝影
「國土政策該是全面檢討的時候了!」,這句話,似乎總在每一次重大的天然災害發生後,就要聽到一次,很遺憾地,「八八水災」後又得再聽一次,更令人憂心的是,我們還要聽到幾次?
這幾天的新聞,想必讓國人都知道了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,這個平常沒有注意過的地名;「那瑪夏鄉」?原來就是以前的「三民鄉」,2008年才正式更名,成為阿里山鄉、三地門鄉之後,第三個以原住民名稱正名的原鄉。只是,這樣的認識過程,太沈重!
小林村,在旅遊地圖上,幾乎不曾被標示,它位於人們吃過甲仙芋頭冰之後,進入「那瑪夏鄉」之前的必經路徑上。如今翻閱過去拍攝的照片堆,「那瑪夏」夏天戲水的清澈又冰涼的溪澗、環繞在群山河階上的村落、冬季盛開的聖誕紅大道以及開朗熱情的臉龐,真不敢想像今日竟成此等模樣,而小林村,則是一張照片也沒拍,只記得開車經過時的街屋住家樣貌。
↑原本身處美麗山水景致中的「那瑪夏鄉」部落。(記者謝禮仲攝影)
↑「那瑪夏鄉」夏季清澈冰涼的野溪曾是許多人旅遊中的美好印記。(記者謝禮仲攝影)
多年跑旅遊的過程中,這樣的經驗不只一次!遺憾的是,它還可能繼續發生!
別說颱風,每逢大雨就淹水的鹽分地帶鄉鎮,追究原因,似乎標準答案就是「地勢低窪」、「超抽地下水」,政府撥款興建排洪道、蓄洪池,民間也將廢棄鹽田闢為大水來時的蓄洪池,但大量的水泥化建築、堤防、溝渠以及地表鋪面使用的不透水材料,是否也是阻絕地下水補充、造成地層不斷下陷的原因?
↑西部沿海鹽分地帶因地層下陷而泡在水中的墓園。(記者謝禮仲攝影)
明知水土保持的重要,人們為了「求生存」,不斷地像中高海拔地區挺進,砍掉整片樹林闢為可賣得好價錢的「高山茶」茶園;政府還有獎勵造林政策,竟演變出為了補助款而砍掉原有茂密樹林重新種樹的怪異現象。
↑一面說要水土保持,茶園卻不斷挺進高山,生計與生存何者為重?。(記者謝禮仲攝影)
「國土政策該是全面檢討的時候了!」,這句話,似乎總在每一次重大的天然災害發生後,就要聽到一次,很遺憾地,「八八水災」後又得再聽一次,更令人憂心的是,我們還要聽到幾次?
這幾天的新聞,想必讓國人都知道了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,這個平常沒有注意過的地名;「那瑪夏鄉」?原來就是以前的「三民鄉」,2008年才正式更名,成為阿里山鄉、三地門鄉之後,第三個以原住民名稱正名的原鄉。只是,這樣的認識過程,太沈重!
小林村,在旅遊地圖上,幾乎不曾被標示,它位於人們吃過甲仙芋頭冰之後,進入「那瑪夏鄉」之前的必經路徑上。如今翻閱過去拍攝的照片堆,「那瑪夏」夏天戲水的清澈又冰涼的溪澗、環繞在群山河階上的村落、冬季盛開的聖誕紅大道以及開朗熱情的臉龐,真不敢想像今日竟成此等模樣,而小林村,則是一張照片也沒拍,只記得開車經過時的街屋住家樣貌。
↑原本身處美麗山水景致中的「那瑪夏鄉」部落。(記者謝禮仲攝影)
↑「那瑪夏鄉」夏季清澈冰涼的野溪曾是許多人旅遊中的美好印記。(記者謝禮仲攝影)
多年跑旅遊的過程中,這樣的經驗不只一次!遺憾的是,它還可能繼續發生!
別說颱風,每逢大雨就淹水的鹽分地帶鄉鎮,追究原因,似乎標準答案就是「地勢低窪」、「超抽地下水」,政府撥款興建排洪道、蓄洪池,民間也將廢棄鹽田闢為大水來時的蓄洪池,但大量的水泥化建築、堤防、溝渠以及地表鋪面使用的不透水材料,是否也是阻絕地下水補充、造成地層不斷下陷的原因?
↑西部沿海鹽分地帶因地層下陷而泡在水中的墓園。(記者謝禮仲攝影)
明知水土保持的重要,人們為了「求生存」,不斷地像中高海拔地區挺進,砍掉整片樹林闢為可賣得好價錢的「高山茶」茶園;政府還有獎勵造林政策,竟演變出為了補助款而砍掉原有茂密樹林重新種樹的怪異現象。
↑一面說要水土保持,茶園卻不斷挺進高山,生計與生存何者為重?。(記者謝禮仲攝影)
民間戲稱「肉粽」的巨大水泥消波塊,幾乎佔滿原來美麗的海岸線或河岸旁,只要有「波浪」產生的地方,擺上「消波塊」就萬無一失?難道不需要從事地質、水文等較全面性的探勘?看到許多沿海地帶已經被埋在沙中的消波塊,真是諷刺的畫面;更何況有許多消波塊反而是造成海沙流向改變、海港淤積或受損的元兇!
↑巨大的水泥消波塊幾乎佔據了台灣沿海,但它們都在該在的地方發揮該有的效益嗎?(記者謝禮仲攝影)
↑幾乎被海沙掩埋的消波塊掙扎地露出水面,還有多少已經滅頂?(記者謝禮仲攝影)
還記得不過就是幾年前,當時政府面對天然災害,就有海拔1500公尺以上地區禁止新開發、既有建物5年內拆除的「國土復育方案」,同時卻又曾帶頭倡議在3000公尺的合歡山區興建高山纜車!
台灣是個年輕且地質敏感的島嶼,加上全球氣候變化快速,國土政策不僅要檢討,更要立即以專業導向進行落實,問題是,專業且細膩的評估怎麼做?政策的制定是否還是搖擺不定?以專業評估為依據而該展現公權力的時候,真能確實執行?是不是面對所謂「不顧人民死活」的壓力下,又來個「就地合法」?
民眾在要求政府有所作為之際,是否還是開著四輪傳動車大肆破壞河床、山徑從事所謂的「自然探索旅遊」?是否還是擠進擁有無敵山景、浪漫水景的地方住宿、旅遊,又一邊斥責「不當開發」?
這樣熟悉的話,真希望不用再說一次!
↑巨大的水泥消波塊幾乎佔據了台灣沿海,但它們都在該在的地方發揮該有的效益嗎?(記者謝禮仲攝影)
↑幾乎被海沙掩埋的消波塊掙扎地露出水面,還有多少已經滅頂?(記者謝禮仲攝影)
還記得不過就是幾年前,當時政府面對天然災害,就有海拔1500公尺以上地區禁止新開發、既有建物5年內拆除的「國土復育方案」,同時卻又曾帶頭倡議在3000公尺的合歡山區興建高山纜車!
台灣是個年輕且地質敏感的島嶼,加上全球氣候變化快速,國土政策不僅要檢討,更要立即以專業導向進行落實,問題是,專業且細膩的評估怎麼做?政策的制定是否還是搖擺不定?以專業評估為依據而該展現公權力的時候,真能確實執行?是不是面對所謂「不顧人民死活」的壓力下,又來個「就地合法」?
民眾在要求政府有所作為之際,是否還是開著四輪傳動車大肆破壞河床、山徑從事所謂的「自然探索旅遊」?是否還是擠進擁有無敵山景、浪漫水景的地方住宿、旅遊,又一邊斥責「不當開發」?
這樣熟悉的話,真希望不用再說一次!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